教育界传奇人物魏书生谈高效学习,没有华丽的言辞,只有实实在在的道理!

有的同学一下让家长买了数百本文学名著,要读完;订了几十种杂志,想全看;买了钢琴,要会弹;买了多种健身器材,想全练……想成为全才,想样样精通,结果呢?门门都是半吊子。

“勿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古人尚且知道这个道理,现代人更应该明确。应该牢记:自己的生命在茫茫的宇宙中极其短暂,而未知的世界宏大无比,待探索的课题多不胜数。现代社会的人都要有勇气承认:在专业领域之外,我很浅陋,很无知。

为什么?人生太短暂了。

每周5日工作,每周52年,则为260天,去掉节假日,合计为1万天。若按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计算,则一生工作40年,合计为1万天。孩子的学习时间是多少呢?如果从1岁学习到20岁,那就是20年,共计5000天,4万小时。两者相加,有效学习和工作时间才15000天,12万小时,720万分钟,43200万秒。你可以看到,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面对信息量极大的社会。

单说读书吧,就是只读文艺类中的小说,据统计,中国各级作家协会共有作家万余人( 这是保守数字)。如果这些作家每人一辈子只写一部长篇小说的话,一个学生不读外国人的小说,不读古人和去世作家写的小说,只读这些活着的作家写的小说,别的事什么都不干,两天读完一部小说的话,那么从1岁读到70岁,也还是读不完。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你不是说人的脑力有巨大的潜力,有140亿个脑细胞,最伟大的科学家也只不过用了10%,我们可以开发,多做事情。”其实这只是激励那些认为自己脑子不够用的学生发奋学习的一个理论数据。事实上人的脑细胞很难得到工作的机会。就目前来说,能够把10%的脑细胞用好已经很难了。

人的生命是常量,知识、信息却是变量。现代社会信息量成倍增加,有一项统计数据表明:自古希腊以来,我们世界积累的信息估计已经增加了1000万倍,到下个世纪很可能还会增加1000万倍。这意味着更高度的专业化和文艺复兴时代理想完人的死亡。

如今知识爆炸,信息骤增。五花八门的媒体,乱七八糟的信息,滚滚而来的知识,争先恐后地想挤入人的大脑。现代人必须有极强的筛选能力,才能抵挡得住无效甚至有害信息的干扰和冲击,才能从纷纭芜杂的信息中选择到真正有益于自己的信息。

如何在信息爆棚的今天实现自我?

首先,不能以全知全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认识到,在现代社会,有的问题我是内行,更多的问题,我一无所知,这样才能避开那些乱七八糟的信息的干扰。

其次,要注重基础。社会不管怎么变,信息量不管怎么增加,一些基础的东西也不能丢,例如:德育方面,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怀,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是古代人就追求的,再过100年、1000年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至于追求过程中有的人给它起了“非智力因素”、“情商”这些新名词,你有时间就去研究,没时间只记住那些朴素的智育内涵就可以了。智育方面,文字,词汇,加减乘除,物理化学的基本公式……政治、经济、地理的基本知识是每个现代人都要掌握的,基本的知识没有掌握,千万别忙着去猎奇。主干的知识没有掌握,不要忙着去研究一道道的叶脉。

最后,在“专”的前提下,再去“博”。对自己特长的学科钻研进去了,钻得深了,才会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找到自己为人类做贡献的立足点。有了这个立足点,再多学些专业知识,才有意义,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