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学召开第五届“构建未来理想学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改革学校形态,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聚焦全球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发展变革,深入研讨学校领导力、学习方式变革、课程创新实践等热点问题,为促进区域中小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变革建言献策。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北京中学针对新中考、新高考改革,采用了“走班学习”的机制。每门学科的学习分成自修、研修、导修和讲修四种。研讨会上,北京中学展示了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个学科21节课及“亚欧大陆桥”“DNA的秘密”“节气中的智慧”跨学科主题课。

北京中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21世纪高阶技能,为此,学校坚持了多年每周两课时的STEM课程开设,即S(science,科学)、T(technology,技术)、E(engineering,工程) 、M(mathematics,数学)的有机结合。经过系统训练,北京中学的学生有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协作、沟通、创造、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有明显提升。顺应国际STEM教育的发展,学校进一步将A(art,艺术)融入STEM教育,形成打破常规学科界限、玩“跨界”的STEAM教育,让学生在“做中学”, 建立跨学科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据了解,目前学校开设了一批高阶STEAM项目,以集训方式连续上课十天、每天三小时,总计30小时的深度课程均由美国一线专家全英文授课。分人文地理、科学狩猎、综合文学、STEAM与音乐四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基础理论学习及设计、制作、展示等创造实践环节,极大激发了学生科学实践创新的兴趣,取得预想的好效果。

此外,学校采用了“走班学习”的机制,在自修、研修、导修、讲修四种类型中,北京中学学生可自主确定选择适合的类型进行学科学习。据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介绍,在选择正式确定之前,老师及家长会给以指导。学校会对每名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与数据分析,将调查分析结果提供给学生及家长参考,并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更好地发现、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同时,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的“试学”过程,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中进行学习,在实际的体验比较中找到喜欢的学习类型。

五年来,学校以“信任、发现、支持、引导”为教风,以“教学做合一”为学风,积极构建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探索了打破课程边界的学段衔接教育体系,建成富有特色的阅历课程育人模式;推动了以联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方式为主导的学科融合课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突破了教学时空限制,协同推进学科读本编写、评价方式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等环节的改革;统筹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突破年级、年龄、校园、个体身份的限制,广泛开展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的交流与协作。如今,一个学段衔接、学科融通、校内外合力的现代学校育人体系正在北京中学逐渐成型。